
内容简介

张杉杉编著的《亲密人际关系的实证研究》在综合分析依恋领域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立足于依恋研究的积极取向,针对我国10个地区的2000余名研究对象,使用访谈法和问卷法等多种数据搜集方法,利用验证性因素分析、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的差异性检验、多层线性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等多种适合的统计方法。探讨团队建立中的重要情感纽带――依恋的结构、编制依恋问卷、明确不同依恋对象依恋之间的关系和团队气氛对依恋的预测作用,了解依恋对其人际关系满意度的预测作用。
《亲密人际关系的实证研究》研究范式适用广泛,组织行为学及相关领域研究学者均可以从中找到与作者进行学术交流的切入点。

综述中提到,人们普遍接受Bowlby(1969)的连续性模型,但在实际研究中,更多研究者倾向于将依恋归于特质范畴,认为随着年龄增长,个体依恋对外在环境的依赖性减小(Main,1999)。本书有意考察班级气氛对个体依恋的预测作用,之所以选择班级气氛,主要基于它的两个特点:①班级气氛对个体心理具有重要作用;②只有到初中,个体才处于该环境。这样,如果个体在班级之间没有出现显著差异,即初中生依恋水平表现出更多个体差异特点,我们就可以推测,至少在初中阶段,个体依恋已经更倾向于作为一种特质。本书没有支持该观点。本书结果显示,不同班级个体依恋平均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即初中生的依恋依旧明显受到个体生活环境的影响。这似乎在暗示我们:至少在初中阶段,个体依恋会对生活环境做出明显反应。
而对于班级气氛的作用方式,本书结论似乎更支持班级个体水平理论。本书结果显示,尽管不同班级个体依恋水平差异显著,但班级气氛变量作用并不突出,尤其是对朋友依恋,整体班级气氛变量对朋友依恋感受型、敏感性和反应性水平都没有显著作用;相反,个体感知班级气氛变量作用显著,说明班级气氛主要通过个体感知气氛作用于个体依恋。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本书支持班级的个体水平理论,但并不说明我们反对班级气氛的班级水平理论。有研究者认为,班级氛围对学生行为(如学术成绩、物质滥用和违法)具有直接作用(Moody,2003);也有研究者认为,班级氛围会通过同伴关系、师生关系而对个体心理产生间接影响,如Robert(2004)追踪研究表明,学校中的学术压力、师生亲密程度等班级氛围主要组成成分影响青少年对朋友个性特点的选择,并影响学生和教师在一般水平上的亲密程度。总之,对于不同的心理成分,班级气氛的作用方式可能不同,有些心理成分更多受到整体班级气氛的影响,有些心理成分却相反,可能会更多受到个体感知气氛的影响。今后研究并不是要笼统地判断班级水平
......